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南星村,有一门关于竹子的传统手艺:匠人会通过锯、劈、削、箍篾、加砧、捆扎、敲打等多道烦琐复杂工艺,将竹子制作成筅帚,用来洗涤炊具。若要让筅帚经久耐用,即使长期浸泡于油烟污垢中也能免受虫蛀之扰,“选竹”最为关键。健康新生的竹子会分泌一层蜡质,可有效防止小虫和细菌的侵蚀,保护自身健康,筅帚所用的就是这种“蜡竹”。
生在自然界是一根竹,洁身自好;用在生活中是一把筅,扫尘除垢。作为生态环保人,应认真领会“竹”与“筅”的文化寓意,防腐拒变、勤廉有为。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生态环境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产生。作为治污者,如何避免自身成为污染源是每一名生态环保人面临的挑战。
正人者必先正己。作为生态环保人要学习竹子的刚正不阿,做到有节有度,清白做人。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守做人之本,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要尊崇法纪,敬畏规矩。将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底线和红线,时刻提醒监督自己,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存一丝侥幸心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用制度构筑护身“蜡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必须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要继续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始终保持惩治的高压态势,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构建形成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建立“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监督机制、“不必为”的有效机制,维护环保清风。
竹,君子正气;筅,荡涤污浊。生态环保人也应如此,不仅要为人清廉,更要铁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竹丝成筅要经历多道烦琐复杂的工艺,生态环保铁军亦要经过多方面锤炼。锤炼过硬的理论素养,建立常态化、机制化、全局化的培训模式,着力提高自身问题识别能力、业务技术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复杂局面驾驭能力。锤炼过硬的实战能力,立足本职岗位,把业务知识与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补短板、强弱项。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坚守实干为民的政治定力,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争当严于律己的标杆模范。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强、业务精、敢作为、作风正的生态环保铁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竹”与“筅”所承载的意境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文化寓意更是生态环保人精神内涵的生动写照,要进一步加强挖掘、领会与运用。
竹子高洁,清风典雅;筅帚坚韧,常扫常新。生态环保人必须时刻秉持由心而生的自洁意识,方能筑起拒腐防变的天然屏障;恪守自省自觉的修身之道,方能洗心去尘、不为物役。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