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有一条以弘扬塞罕坝精神和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红色街区,街区内道路宽阔、整洁,任谁都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堆满了建筑垃圾和乱石。
街区中有一棵树十分引人注目。这是一棵树龄超过60岁的双株黑松,树旁立有一块刻着“塞罕坝精神-功勋树”的石头。“这是以塞罕坝的功勋树为原型移植过来的一棵树。”围场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章亮(挂职)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街区内的“功勋树”, 树旁石头上刻有“塞罕坝精神-功勋树”。任靖 摄
讲起来功勋树的来源,章亮颇有些感慨。新中国成立初期,沙尘暴频频席卷北京,为了给首都搭建起一道防沙屏障,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辊临危受命,带领多名专家前往河北塞罕坝实地考察。
他们在高寒雪原上勘测了3天却毫无收获。在众人灰心丧气之际,一棵活着的落叶松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之中——树高约20米,树下是裸露的贫瘠土地。
刘琨抚摸着树干动情地说:“这棵松树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标本,证明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在刘琨等人的积极推动下,1962年2月,林业部作出了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决定,这才催生出如今塞罕坝的茫茫林海。
“我们希望通过复刻功勋树,让更多的人能够实地感受塞罕坝精神。”章亮说。
沿着街区向北走,是塞罕坝生态馆,馆内悬挂的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植树造林的生动实践。同样生动的还有生态馆附近的街心公园,这里种有围场本地造型松、丛生白桦、丛生五角枫、云杉、山丁子、花楸、山桃、海棠、稠李等100余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乔灌地被植物,既展现了围场县丰富的植物,也给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街区内的街心公园。公园内的步道和围栏皆由废旧木材搭建而成。 任靖 摄
沿街区继续向北走,是一片星空影院观景区。观景区占地3000余平方米,区内有一个露天的放映厅,日常会播放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影片。
露天观影区以墙为幕放映影片,右侧为观众区,平时会有附近居民来此观影。任靖 摄
区内的塞罕坝沉浸式体验馆让人印象深刻。体验馆内仿照塞罕坝马蹄坑原始建筑,建设“地窨子”“马架子”及70年代“砖瓦房”,展示出塞罕坝务林人居住模式的提升变迁历史,形成“塞罕坝精神”的空间记忆。
塞罕坝的“地窨子”。窖内没有任何取暖设施,但保温效果极好。 任靖 摄
整条街区将弘扬塞罕坝精神、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建设、商家经营、社区服务、小区治理、宣传教育等各种场景,让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教育、生活之中,感受塞罕坝精神的光辉历程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