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异常、气象灾害频现,过去一年复杂的天气形势给人口集聚的城市带来一系列影响,也给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带来不小的考验。
全球有上万个城市,人口高度聚集、经济高度集中的城市应该如何迎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拥有3000万人口、气象灾害多发的重庆在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分享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
给城市“通风”, 水系“活”起来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是气候变化敏感区,总体呈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强对流天气极端性突出的趋势。
面对气候变化全球挑战,重庆印发实施《重庆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旨在加强气候风险评估和预警,不断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城市气候韧性。
重庆市在规划上做文章,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双评估、双评价,确立了生态安全以及土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大安全格局。
“我们在预防上下功夫,构建数字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建成数字气象天枢、天资、知天、御天‘四天’,实现气象观测‘一云统管’、分钟级百米级预报预警及预警信息1分钟、5分钟、10分钟内送到不同用户人群。”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芹介绍。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主任周泽宇总结的重庆经验则更加生动,即让城市能“通风”,让水系“活”起来。
作为气候适应性城市试点之一,重庆璧山区通过控制河道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绿化廊道的宽度,保障通风廊道功能。并通过加强各种绿化廊道连通,临山滨水区域合理预控建筑物朝向及间隙,引导天然气流吹向城区,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而在城市新区拓展中,璧山区坚持“逢沟不填,遇水架桥,水系保护优先”的原则,让城市建设与水系水网相通相融,形成了12个水体互联互通的水网格局,这些“活水”作为“冷源”,带动小环境“自然成风”,有效帮助璧山减热降温。
预警能力的加强和基于自然的全讯600cc大白菜的解决方案,使得重庆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城市气候韧性不断强化。
让企业参与,群众受惠
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人人参与。
cop29上,重庆市发布了“碳惠通”平台3.0版本,这是中国首个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三项功能为一体的“碳惠通”平台,自2021年上线以来,250万市民和181家企业参与到这场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来。
对于市民来说,“碳惠通”能让他们在减碳的同时受惠。比如,乘坐公共交通时,使用“碳惠通”小程序中的乘车码,就能获得碳积分,用于兑换乘车优惠券。“碳惠通”平台3.0版更是联动中国市民重要的付费工具,例如支付宝出行、蚂蚁森林等,整合多样化的绿色生活场景,覆盖绿色出行、生活缴费、垃圾分类等日常行为,为市民全方位的低碳生活提供服务,使绿色理念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平台也为各类社会组织实现碳中和提供碳自愿减排量和便利的操作工具。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进行会议碳中和登记32笔,颁发碳中和登记证书27张
此外,平台还能通过积分权益兑换的形式,将个人碳账户中的“渝碳信用”流转至权益提供方积分账户,用于单位和组织的“碳中和”抵销,实现碳普惠的闭环消纳,确定碳积分的价值化空间。
“它是重庆市对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坚定实践与探索,促进个人绿色行动与社会各界碳中和联动,激发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共同推动社会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罗财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