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上午,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北京市怀柔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科科长于海波,荣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当前,北京市怀柔区正在加速构建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 3”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开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征程。2015年至2019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指数)连续五年全市第一;2019年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0年10月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人民群众环境获得感和蓝天幸福感大幅提升。
在耀眼成绩取得的背后,有一个扎根基层、攻坚克难、积极探索的人,他就是北京市怀柔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科科长于海波。2017年,是五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截至当年2月底,全区的pm2.5年均浓度是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1%,距离5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高出24微克/立方米,完成全年任务十分艰巨。当年恰逢“一带一路”峰会在怀柔召开,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极为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带领全科人员调整工作心态,转变工作思路,连续奋战一个月,制定出操作性强、量化指标完整的工作方案和措施,通过年初精细谋划、每月精准调度、不间断的督察督办,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秉承着肯干、能干、敢干的一股韧劲,终于在年底取得好成绩。怀柔区2017年pm2.5年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与延庆并列全市第一,超额完成年度和五年的任务目标。
于海波就是怀柔人,从小生活在原始白桦林边的他对大山大河有着特殊的眷恋与由衷的热爱,在工作中“细致入微”也早已融入他的骨子里和血液里,对于承担的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了然于胸。每年制定完成怀柔区大气、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折子工程,每月对各镇乡街道的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进行通报,每半个月对各镇乡街道的道路积尘负荷数据进行排名通报;对扬尘污染、餐饮油烟、污水异味等进行日间巡查和夜间抽查,将发现问题转办相关部门和属地,督促整改落实;对连续三个月排名靠后的镇乡街道每季度开展“一对一”驻场分析,排查原因,帮助属地改进工作措施。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含量低、科技支撑弱的局面,他带领科室人员积极探索,寻求科技支撑,一微克一微克抠出蓝天。先后牵头建设了307台高密度监测设备,覆盖平原9个镇乡153个村,开通报警系统,实现全时段对蓝天“把脉”。率先开展道路走航监测,形成“怀柔经验”在全市推广。在全市率先推行对施工工地厂区内部硬化道路和进出口周边道路机扫作业,率先推行平原地区机扫全覆盖。参与建设怀柔区水智慧监管平台,在主要河流已安装85个水环境侦察兵的自动监测设备,实现无人化、自动化实时监测水质,为探索开展村级水环境考核提供重要数据支持。积极开展入河排污口追根溯源,建立“一口一档”,实施动态管理,为从源头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第一手材料,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0年,在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过程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他带领科室人员主动研究,加班加点,转变工作模式,对科学城、国际会都、影视基地等进行现场走访调研10余次,召开“一对一”座谈会8余次,凝练了8个“两山”转化的特色案例,高标准完成申报工作,2020年10月9日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十四年来他默默奉献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岗位上,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全市第一;2019年、2020年上半年优良天数全市第一;2016年至2019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连续四年全市第一;2018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市第一。
蓝天、白云天气的持续增加,离不开一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年复一年坚守和努力,正是有无数像于海波这样的环保人,他们牢记初心,不辱使命,不论寒暑、不论雨雪都坚守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线,辛勤付出,用“抠的理念”,细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才有了今天天更蓝,水更清的美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