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实现了开门红,但是如果要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减排作用,需要谨防碳排放跨区域或行业转移的现象,即碳泄漏。
碳泄漏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全国碳市场的碳泄漏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区域之间的泄漏。虽然我国是统一的碳市场,实现了区域全覆盖,但是,各参与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发放主要由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主导。这种分级发放初始配额的机制,可能会导致各地配额分配标准和稀缺程度不一致,从而导致排放从配额稀缺地区向配额宽松地区转移的市场内碳泄漏。今后,随着全国碳市场覆盖更多行业,不同地区主导行业的差异性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碳泄漏风险。
二是行业之间的泄漏。碳市场逐步成熟后往往会收紧配额,以实现控制碳排放总量、倒逼配额交易和鼓励低碳技术创新的目的。此举会导致碳市场内电力行业的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考虑到电力行业占据了全国工业煤炭消费量的半壁江山,其煤炭消费量的下降很可能推动煤炭价格下跌。因而,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可以从煤炭价格下跌中获益,具有扩大化石能源需求的内在动力,导致行业间碳泄漏。
三是控排行业内部的泄漏。我国目前实施的电力行业配额分配方案是基于碳强度控制原则,并根据发电机组规模的大小采取了两种碳排放因子基准值。这可能导致不同规模机组面临不同配额约束能力。较宽松基准覆盖下的低效机组增加发电量,有可能挤占较严格基准覆盖下高效机组的发电份额,形成控排行业内部的碳泄漏。
碳泄漏将损害全国碳市场的减排效果
碳泄漏会削弱减排效果,影响社会各界对碳市场的信心,甚至扰乱既定的“双碳”政策路线图。
区域间碳泄漏给碳市场减排效果带来了不确定性。区域间碳泄漏使全国范围的碳交易面临市场碎片化、决策分散化和成效差异化的局面。一方面,配额宽松的地区将在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丧失进一步减排的动力;另一方面,配额稀缺地区的配额公平性受损,与配额宽松地区交易的热情大为降低。企业不再根据市场规律来决策配额买卖,给市场内总体减排效果带来了不确定性,减排的经济性也难以保证。
行业间碳泄漏阻滞了碳市场外企业的正常减排进程。行业之间的碳泄漏,在建材、钢铁、有色和造纸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被纳入碳市场之前,可能会削弱其低碳化改造的动力,甚至增加其碳排放。
控排行业内部碳泄漏不仅削弱短期的减排,还有长期的不利影响。以电力为例,一方面,这种碳泄漏意味着碳市场内低效发电企业当年碳排放相对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配额通常是基于往年实际发电量再进行分配,这种碳泄漏会增加企业在下一年获得的配额量,造成配额分配的持续市场失灵。
多措并举防止碳泄漏
针对我国碳市场存在的碳泄漏的成因,要采取多举措,防止碳泄漏。一是进一步完善包括全国碳市场在内的系统性减排政策。应重视市场外行业受到的碳泄漏影响,加快推动更多能源密集型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除此之外,还需统筹安排和支持这些行业的现阶段减排工作。运用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产业链等碳市场的配套措施,通过市场内外的政策联动,系统性降低全国碳市场的行业间碳泄漏风险。
二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和行业层面的初始碳配额分配。组织职能部门、学科专家和中介机构等有关利益相关方,调研国内前期各试点碳市场和欧盟碳市场,深化认识碳泄漏风险,完善地区和行业内外的初始配额分配技术规范与行政法规,力争实现从源头上消除碳泄漏。
三是建立碳泄漏风险的实时预警和配额调整机制。“监测-预警-调整”系统可以在防止碳泄漏工作中扮演“守门员”角色。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实时跟踪监测碳市场中企业和机组的能源消费量。以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企业和机组碳泄漏风险实时预警机制。对碳泄漏风险较高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适时做出政策调整。
(王群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周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施训鹏,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际能源转型学会理事长)
原题:发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减排作用需要谨防碳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