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于2021年发起成立了“碳中和实验室”,旨在采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严谨的实证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行动方案,研究涉及经济转型、产业演变、市场交易、企业转型和消费变革。
在近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华软集团联合举办“知行合一”“碳”望未来——碳中和系列学术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分享了“碳中和实验室”一年多来的研究进展。
刘俏表示,中国在过去40多年时间里面,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之间有着非常高的相关关系,意味着中国在未来需要找到体量庞大、甚至能够替代过往工业化时期增长引擎的领域,碳中和可能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通过梳理中国的增长模式发现,对关键节点的行业大量投资,可以拉动整体经济倍增的效果。未来几十年,碳中和无疑是核心的概念,围绕碳中和上下游涌现出来新的行业,会构成中国未来生产网络图,成为未来经济发展节点行业。
对碳中和认知的几大误区
目前,对碳中和认知上还存在几个误区。刘俏指出,一是认为实现碳中和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如何将碳排放权稀缺生产要素做出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其实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
二是认为碳中和主要涉及高碳排放行业。国民经济通过上游、下游的关系形成严密的网络,也有很多节点行业,碳排放的情况或者技术变革以及商业模式变革本身会产生很强大的乘数效应,波及出去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情况。如果只关注所谓重碳行业,并不能捕捉中国经济运行的本质以及什么是最优的路径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三是认为碳中和主要涉及型行业,与消费主导型行业关系不大。大量研究表明,需求端占到碳排放的70%以上,交通出行、建筑、家用电器、食品占比是非常多的。只关注生产性行业,而忽略对消费行为、消费模式的研究,对需求端的研究,很难起到通过消费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倒逼生产端的效果。
四是认为碳中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约束条件。人类文明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在向新的文明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碳中和是一个约束条件还是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函数发生根本变化的新驱动力还需要认知上的统一。
五是认为通过全国性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形成统一碳价格。尚不能确定经济学中讲的“一价定律”在目前阶段是否是合理的假设,如何制定适宜的定价机制,以及不同地方与行业是否采取差异化碳排放权定价还有待验证。
碳中和中国经济模式转型路径的三个关键节点
通过“碳中和实验室”成立以来一年多的研究发现,中国未来碳中和实施路径及行动方案有三个节点问题比较关键。一是找出碳节点行业;二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行为方式,带来减排效果显著的提升;三是建立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
“所谓的节点是行业在生产网络里面处于关键位置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一旦出现技术的变革,不管是减排或者说利用以及封存等技术变革,会带来倍数效应,对上下游有外部的效益,这是我们在碳中和行动方案关注的。”刘俏说。
刘俏表示,根据生产网络按照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上下游关系传递过程中,二氧化碳流动呈现出二氧化碳流动的网络,用网络理论找到节点行业。
据他们研究发现,基于40多个行业做了初步的分析,延展分析的强度,扩展到100多个行业,排名在前的节点行业和所谓的八大重碳行业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八大行业很可能是节点行业,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点行业都是八大行业。因此,着眼于未来经济转型,哪些行业对驱动中国实施碳中和具有决定性且事半功倍的意义,是当下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改变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方面,刘俏表示,碳中和实验室希望探索改变方式做法和公共政策,改变人的行为,这在未来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原题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碳中和中国经济模式转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