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第62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将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定为:“早预警、早行动:水文气象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
过去50年,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2021年,wmo发表了一份关于过去50年间灾害统计的报告。报告显示,11000多起灾害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的危害相关,几乎相当于每天发生一起灾害。死亡人数为200万人,即每天有115人死亡。在过去50年中,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经济损失已直线上升。
及时、精准、广覆盖的预警信息能为防灾减灾救灾赢得宝贵时间,护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旨在提示公众关注预警、做好准备、及时行动,从而拯救生命、减少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已经非常明显。”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在今年世界气象日的致辞中指出,“我们正见证着更甚以往的热浪、干旱和森林火灾。大气中水汽增多,导致极端降雨和致命洪水发生;海洋变暖使热带风暴更为猛烈,海平面上升更加剧了其影响。”
塔拉斯说:“我们预计,这种负面趋势将持续下去。当前,温室气体浓度达到创纪录水平,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持续几个世纪。”
应对措施:早预警 早预防
天气预测将加强灾害防御能力
除了减缓气候变化以外,适应气候变化也相当重要。早期预警系统正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强有力手段。
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这令塔拉斯感到非常欣慰。他认为,这一主题赞扬了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在改进早期预警系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凸显了减少灾害风险的相关各方为确保早预警触发早行动所做的重要工作。
同时,他指出,世界气象组织(wmo)的首要任务是每时每刻保护生命和生产生活免受天气、气候和水极端事件的影响。“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要确保早期预警到达‘最后一公里’,帮助最需要它们的最脆弱人群。”
当前,超级计算机、卫星和科学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对气象灾害预测的准确性。手机预警和天气应用程序甚至能够覆盖偏远地区。“wmo正在推动基于影响的天气预测。这对于高度依赖天气行事的广大用户和客户群体加强灾害防御、开展早期行动是必要的。”塔拉斯说。
气候变化使我国气象灾害增多
急需提高应变和恢复能力
天气预测对我国提高应变和恢复能力至关重要。国家气象中心研究员谌芸指出,我国是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3%。我国的气象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种类,占总体的71%。”
根据四川省气候中心发布的2021年气候公报显示,2021年大风冰雹灾害共造成28.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万公顷,绝收面积0.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7亿元。
“气象灾害预警及时准确、服务精细、对策得当、减少损失,就相当于增加了gdp。”谌芸指出,暴雨、台风、强对流、雾霾沙尘、高温、雨雪冰冻是影响我国最多的灾害天气。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2021年,中国共发布3025个台风预警。到2025年,中国计划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从70公里降低到65公里。
中国也是多暴雨的国家,2021年,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而旱灾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因为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要占全部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一半以上。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2021年,中国共发布超过18个干旱预警,其中90%以上发布在云南。
沙尘暴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天气,严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据统计,特大沙尘暴在中国发生过8次,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2021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影响面积达到380万平方公里,为近十年最强。
随着全球高温热浪日益频繁,在极端高温环境下,中暑、慢性疾病、因热致死等健康风险增加。2013年中国气象部门首次启动高温应急响应,也是首次表示当高温出现持续性和极端性时,便成了自然灾害。2021年全国平均高温12天,为70年以来之最。
2021年发生并影响我国的中寒潮过程10次,共造成327.4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8.6千公顷。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徐辉介绍说:“我国每分钟发生70余次雷电。雷电灾害经常导致人员伤亡,我国每年都有上千人遭雷击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