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业农村治污攻坚②: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需理解好三个“差异”-全讯担保网

全讯担保网-全讯600cc大白菜  ››  360度  ›› 

聚焦农业农村治污攻坚②: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需理解好三个“差异”

2022-04-11 08:0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薛丽萍

日前,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分区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答“命题”。在差异比较中找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定位,是答好这道题目的关键。

为此,本报专访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土壤中心),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差异、东西差异、典型地区差异的3个“差异”入手,供各地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分类施策。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区别于城市

经过多年发展,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相较之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较晚,也显现出了差距:截至“十三五”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但仍然远“落后”于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率。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否可以通过“模仿”来进步呢?

土壤中心主任洪亚雄表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能完全照搬城市污水治理模式,因为相比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有其自身的特点。”

洪亚雄介绍,不少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农村生活污水的人均产生量也小,与此同时,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阵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都较多,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比城市大,这是农村的“先天优势”。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大、强度不高的情况下,农村生活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以利用起来,比如用于农田灌溉、园林绿化等;进一步处理达标后,就可以回用于景观和生态补水等。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关战略规划的实施,村庄发展格局、人口分布也在发生变化,有的村庄会聚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有的会逐步同城镇融合,有的会逐渐衰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根据村庄类型、人口变化趋势,合理测算污水治理需求。

“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建设收集管网成本较高,这是其治理的一大‘难点’。”土壤中心副主任王谦补充。据初步了解,一些地区前期农村规划建设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往往被“忽略”,没有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大大增加了道路硬化后管网铺设的成本。而且农村房屋多以自建房为主,大多户用污水收集系统不够完善,后期建设改造成本较高,户用污水收集系统与公共系统衔接难度较大。

从前期现场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不少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成本较高,有的地区甚至采取渗井、渗坑等方式排放生活污水,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王谦解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晚、底子薄,而农村生活污水特点决定其治理的标准要求、方式方法、任务措施与城市有很大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城市污水治理模式,但是可以借鉴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好的经验做法,强化与供水、改厕、道路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配套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等,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验收、运行维护、资源化利用等标准规范,指导各地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提升设施质量和长效运行水平。”

东、中、西部分区治理,不搞齐步走

据洪亚雄介绍,“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印发多个文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构建政策规划标准体系,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基本编制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顺利起步夯实了基础。

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20多亿元,带动地方财政和自筹资金1000多亿元,支持各地完成15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截至“十三五”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36.3%、19.3%和16.8%。

而此次《行动方案》又划定了新目标:到2025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左右;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左右;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提升。数字背后,是更加重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考量。

虽然“十三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了一定工作基础,但是东、中、西部治理进展很不平衡,个别省份治理率低于10%。这主要是缘于各地农村自然气候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习惯、环境质量状况都差异较大。

洪亚雄解释,差异化的分区目标,主要考虑就是引导各地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在加强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不照搬照抄,不盲目求快,不贪大求洋,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十四五”期间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每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3个百分点,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

精准治理,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技术模式

气候地理条件是影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模式选取、建设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因地制宜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就显得至关重要。

《行动方案》提出,2023年底前,各省要筛选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根据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生态环境敏感程度等,选取平原、山地、丘陵,缺水、高寒和生态环境敏感等典型地区,分类完善治理模式,科学合理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平原、山地、丘陵,缺水、高寒和生态环境敏感等区域有哪些不同特点?又如何在其特点基础上探索创新适合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模式呢?

土壤中心农村部陈盛解释,一般来讲,平原地区人口数量较多,经济相对发达,污水产生量较多,环境容量相对较小,具备一定的污水收集处理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纳入城镇管网,或建设治理效果相对较好的处理设施。

山地、丘陵地区往往人口数量较少,经济欠发达,污水产生量较少,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但管网建设难度大,宜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采取生态处理技术就地就近处理。

缺水地区污水产生量少、水资源缺乏,可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相对简单的特点,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对黑水、灰水经无害化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

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发展滞后,污水产生量小,收集处理难度高,需要更加注重源头管控,避免化粪池出水直排,至少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

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需要根据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以上典型区域代表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要类型,分地区探索差别化的治理技术模式,对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陈盛补充道。

为鼓励积极性较高、有较好基础条件的市县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探索适宜技术模式和长效机制,示范带动其他地区,今年,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并会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金融支持项目储备,为实现《行动方案》目标提供保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