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立夏,北京骑行人“意外”收获7星体验-全讯担保网

全讯担保网-全讯600cc大白菜  ››  深读  ›› 

深读 | 立夏,北京骑行人“意外”收获7星体验

2022-05-06 08:39:16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记者张春燕

5月5日立夏一早,北京的马路上忽然长出了一片又一片的自行车云。这些自行车云有规律地移动着,犹如一艘艘摆渡船,把通勤的人们从家摆渡到地铁口。

因疫情管控需要,北京部分地铁站临时封闭、百余条公交线路停运绕行,不少市民选择骑自行车上班。

和往常一样,资深骑行达人贾峰戴上头盔,骑上自己心爱的单车座驾。他原以为“居家办公者众,上路骑行人数寡”。可一出门,却发现骑友不减反增,与通常假期过后首日交通拥堵大相径庭。

新闻对此予以佐证。在一个骑行爱好者微信群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崔晓莎分享了一篇报道,报道称,八通线八里桥以西诸多地铁站点封闭,住在管庄、双桥、传媒大学的上班族只好骑车到6号线来坐地铁,今早这里堆放的共享单车超过平时的两三倍。

“自行车时代来了。”崔晓莎发出一声感叹。

广渠门外地铁站口,一位粉色衣衫的女孩扫码、骑车,往常她惯了地铁出行,而今天她别无选择。住在广渠门外,通勤地点在磁器口,“广渠门外地铁站封闭,通勤两三站地,打车不划算,还是骑单车吧。”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推着一辆共享单车,被滚滚而来的自行车流裹挟前行。也许是骑累了,那头银发在匆匆的自行车流中,流露着某种别样的宁静之感。

立夏的北京,大量的骑行人正成为一道风景线。

一组拍摄北京骑行人的照片,在百度上获得了1730多条评论。一位广东网友说:“我以前在德国工作过几个月,每天早上乌压压的人骑自行车上班,我也搞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行十几公里上班,穿越柏林最大的公园,那种感觉确实很好。但是德国对于骑车的法律法规很完善,而且基本都有自行车道。加油吧,我的国,我们也希望绿色出行。”

一位山东网友评论道:“好现象、好趋势,应该鼓励,各个地方的道路交通都应该留有自行车通行的专用通道,从而缓解通行压力,真正做到绿色低碳交通,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当然,也有不少人吐槽骑行的不便,比如突然下雨把人浇成“落汤鸡”、夏天骑行一身臭汗带来社交尴尬等。但有1600多人点赞一条评论:北京,我国的风向标城市。

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北京人出行有很多选项。疫情,让以往不骑单车的人,感觉到骑行于北京的爽感,绿色出行的畅快,久违的风刮过耳边的呼啸声。

以及,想让人一把扯下口罩,大口呼吸的清洁空气。

“说实话,我第一次在北京骑行这么长距离和时间。在专门规划有自行车道的路上骑行,是非常爽的。”崔晓莎在世界地球日参加了一次“骑向碳中和”的活动,从清华大学出发,沿着北三环自行车专用车道,一直骑到国投大厦,总计10多公里。

“这个爽是可以一直骑,可以快,可以慢,可以快到只听到风声,脑子空无一物。也可以随时慢下来,停下来欣赏风景。”她这样描述在北京骑行的体验。

还有人体验到“爽”,来自社交达人的快乐。

有一次,贾峰骑单车刚经过仰山桥,总觉得有人跟他“飙车”,那是位骑着电助力自行车的老兄。等红绿灯时,两人停在同一“起跑线”,不约而同打量对方。还是贾峰先开口“搭讪”。接下来的4公里,两人唠起了嗑。

骑友家住北六环,已退休,一周要骑行25公里到安贞桥跟老街坊打羽毛球。以前他骑摩托车,而今改骑电助力自行车。在安慧桥,骑友直行向南,贾峰右拐向西。“或许以后我们没机会再见,但,这4公里的同行很愉快。”贾峰把这段经历写在朋友圈。

他说,新冠疫情对人们的影响是长期的、多方面的,比如社交隔离。一方面出于预防交叉感染的需要,减少聚会和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远距离旅行等方式有必要。另一方面是多重压力下,人和人之间心理距离增加和自我意识增强,不自觉中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

“骑车,给我提供了交朋友的机会,能缓解社交距离之痛。”贾峰说。

广渠门内地铁站旁,共享单车整齐码放在路边。张春燕摄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京的自行车道也不是。

当今天骑行的人感慨:在北京居然骑车挺舒服的,鲜有人知道,北京为之努力了多年。

杨新苗经常介绍自己说,“我是一个修骑行道的人。”事实上,作为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的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改善自行车道路鼓与呼。

“北京的道路交通,近两年有很大改变,开始给自行车道做‘加法’,修建更多的自行车道,不断拓宽自行车道。而一些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却把自行车道给弄没了。”杨新苗说。

有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活动,杨新苗接触到与会的年轻人,他们说,自己的城市连自行车道都没有,自行车在人行道上混行,很是羡慕北京的专用自行车道。

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工作领域在可持续交通,自身也是资深的骑行爱好者。在中国多个一线城市骑行过后,他用个人体验评价说,“北京的骑行友好程度,在一线城市数一数二。”

原因在于,北京的自行车道基础设施是最好的,“基本上所有辅路都配有自行车道。”

一组数据显示,北京在“十三五”期间,市、区两级累计完成了3218 公里自行车道整治。在核心区主干路上,基本实现自行车道整治全覆盖,一张密密麻麻如网状的自行车步行系统初步建成。

2020年,《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方案》发布,值得关注的是,方案中确定的理念——“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将“慢行”放在交通发展理念第一位。

北京的智慧在于,快与慢并不是对立,而是和谐统一的。社会可以快速进步、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却可以悠然闲适。想要幸福生活,欲速则不达。

杨新苗说,北京市有一整套慢行系统建设规划,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规划》《北京市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规划》等顶层设计。经常到交通部门开会的他,也会为北京管理者的实干精神点赞。

“《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里,提出落实慢行系统规划,包括5个工程——实施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提升工程,开展东三环、北四环重点路段慢行系统整治,建设南护城河、清河沿线慢行系统。”杨新苗说,这些一定会实现的,他又强调了一遍“写到任务清单上了”。

自行车专用道标志。张春燕摄

判断一个城市对骑行者来说是否友好,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规划、设计、管理运营、维护保养等。”刘岱宗说。

北京的骑行有短板吗?“问题出在对自行车道的管理上,比如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有,边际效应影响到自行车道的质量。”刘岱宗分析说,总结而言有三大问题。

小汽车占用自行车道行驶或停车,导致骑行不连续;路口右转小汽车不受信号灯约束,导致自行车骑行过街很危险;地铁和公交车站周边自行车车位预留严重不足,导致乱停放问题。“当然,还有电动自行车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速度管控,导致电动自行车与人力骑行自行车之间的碰撞危险增大。”刘岱宗说,最后这点也是全国共性问题。

安全!安全!对骑行人来说,安全其实是最重要的。

正因这一原因,今年“315”消费者协会上,电动自行车公然违规提速被曝光。背后潜在的原因,是电动自行车违规“解码”行驶速度,给道路交通尤其是自行车骑行人带来的安全隐患。

除了道路,骑行工具轻量化也是可以提高的选项。杨新苗认为,北京在道路交通上已经进步很大,但北京是首都,眼光就要看得更远。“不能光跟国内比,要看看世界知名城市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它们是如何发展骑行交通的。这些城市的骑行道路系统也许不如北京,但用的交通工具值得参考,比如东京等城市。”

年轻的大学生告诉杨新苗,国外的“电动车”和我国的不一样。他让学生从网上买了一辆二手的日本电助力自行车。果然,脚轻轻一蹬,自行车嗖地跑出去好几米。

电助力自行车必须要借力双脚才能前进,虽然也有电机,不过电机只是提供一份“助力”,有此助力,上坡会变得如履平地一般,在平地一分力能化作3分力,但总归是要“骑”起来的。

“电助力自行车比电动车更轻,自重只有15公斤左右,可以承担上百公斤的人货重量。既能解决电动车带来的一些安全隐患,又比传统自行车更舒适便捷,节省人力,适合远距离骑行。”杨新苗说,骑行工具和道路设施一样重要,期望有关部委尽快发布助力自行车的标准,积极落地推广更轻便安全的出行工具。

道路、车辆和骑行的人,这3者完善了骑行系统。最重要的常常压轴,那就是人。

“不骑车的理由也许有100个,今天,不得已选择骑行的人,却体验到北京道路交通改善后的‘7星’体验。”骑行爱好者小艾说。

刚开始可能有点痛苦,但双脚蹬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你仿佛蹬的是风火轮,忽然就莫名产生愉悦感,想要加速再加速,让自己飞起来。到那时,“绿色低碳”“骑向碳中和”不再是一句slogan,而是“我想要骑行,骑车很环保,骑车让我真的快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