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相关专题文章请扫描二维码
我们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特别是在物质极度贫乏的童年时代,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吃顿好的、穿件新的,我们都是很奢望的。
但是,母亲辛勤劳作、精打细算,虽然没有好的吃,玉米珍、玉米包子、红苕根面、荞麦面这些“粗茶淡饭”,我们兄弟几个还是能吃饱,基本上没有怎么挨过饿;虽然没有新衣服穿,但补疤重补疤的衣服还是比较干净的。
母亲传给我们的节俭家风,可以说数不胜数。比如,在“吃”的上,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能吃多少舀多少,不准剩“碗底子”,如果碗里有剩饭,轻则口头批评教育,重则棍棒相加。从小我们兄弟几个都养成了不浪费饭菜的好习惯,我参加工作后,母亲还随时提醒我,“饱汉要知饿汉饥”,虽然你现在条件好了,可千万莫浪费,原来缺吃少穿的生活不能忘记。
又比如,在用水上,以前家里没有自来水,用水都是大人用木桶挑。虽然老家不缺水,但母亲总是让我们把早上起来洗了脸的水,用木盆存起来,晚上用来洗脚。洗脚水,要么灌树,要么浇在泥巴地面的街上或者院坝的泥灰上,这样就不会尘土飞扬。
再比如,在穿着上,我们家兄弟多,基本上是每年过年才可能穿一件新衣服,如果那一年收成不好,就可能一年到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小时候,我们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的兄弟捡大一点兄弟的旧衣服穿,有的时候都是母亲把旧衣服中好的那些布料剪下来,自己东拼西凑手工缝衣服给我们穿。
母亲总是想办法将物质紧缺的生活,尽量过得丰富一些,吃、穿、用这些小事,现在想起来既感到很温暖,又确实很受益。特别是我干了环保工作后,慢慢想起来,母亲这些言传身教,不仅传递了好的家风,而且是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在那几年看起来也许很抠门,现在来看,应该说还是很超前的绿色低碳生活呢。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是从孩子无意识时便潜移默化,深入其骨髓的,是真正性格养成、品性端立的根基。虽然母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是母亲节俭节约的理念已经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我们一家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吃、穿、用、游、购、娱等方面,都是身体力行、勤俭节约。一件衣服穿几年,有的穿得一些地方都变色了,还在穿;洗衣服的废水都是灌花、拖地用。女儿在外地生活,家里电费都是一次五元或者十元的冲,倒逼自己节约用电。
说一千道一万,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人人、事事身体力行,我们的地球家园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