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历时近3年,从2019年7月-2022年4月,从“十三五”横跨“十四五”,覆盖全国31省(市、区),6家央企,两个部委,共发布137个典型(警示)案例,坚持严字当头,动真碰硬,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记者将可公开查询的所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其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及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帮助地方查找不足,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点击查看详细报道)。
本期聚焦矿产资源开发。
在对相关案例进行梳理后,记者发现,矿产资源开采问题集中在开采过程越界、野蛮、露天、粗放;生态恢复滞后、空白、应付、走过场;绿色矿山创建流于形式、审核放水;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放任、监管不力等。制图:李明会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已成为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一些地方传统的开采方式和理念造成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关注重点。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137个案例中,涉及矿产资源开发乱象的有19个,占比约14%。一些矿产资源大省和个别中央企业被“点名”,内蒙古、广西数次上“榜”;第二轮督察纳入的6家央企,半数都在矿产开发上“爆雷”。制图:李明会
矿产资源开发问题最多集中在开采过程。
其中,越界开采的有7个。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铜铁沟陶瓷黏土矿实际开采面积超矿业权面积26.4倍;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55家露天采石企业全部存在越界开采违法行为;河南省焦作市北山非法开采、越界开采多年难禁;中国铝业集团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超量越界开采稀土。
野蛮开采的有12个。如贵州黄平富城实业有限公司麦巴铝土矿擅自将开采方式由分期开采变更为同时交替剥采;湖北宜昌长阳县花香水岸公司对黄家坪村所在山体进行“大开大挖”,在2021年4月和5月两次引起周边山体严重滑坡和开裂。
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不得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一些矿山位于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违法违规开采给地区造成了环境风险。
以宁夏中宁县为例,中宁县年平均降雨量仅200毫米左右,现有矿山多位于典型的干旱剥蚀、风蚀地貌区,山体土质疏松,存在滑坡、崩塌风险;原生植被承担着防风固沙等重要作用,地表裸露会导致风蚀加剧,地形地貌破碎,恢复难度大。中宁县一些采矿企业越界开采和违规占地行为叠加,使原本脆弱的生态不堪重负。
《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文件均明确要求,坚持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全面提高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水平。
但19个案例中,对于“生态修复”的评价多为“没有”“滞后”“不到位”“落实不力”等,让本就因野蛮、越界开采而裸露的地表雪上加霜。
吉林省白山市主要修复工作大部分未开展,已开展的个别工作也不到位;江西省新余市盛安工贸有限公司矿区只开采,未治理;河南省焦作市原太焦高铁项目建设方野蛮开采形成大量陡坡,留下“烂摊子”后一走了之。
矿山开采后之所以要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原因不仅在于采矿后造成的土壤贫瘠、大地满目疮痍,还会导致空间和生态破碎化。因此,生态修复并不是简单的复绿,而应过渡到生态功能修复,对已经破坏或者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
可是,19个案例中除了一部分根本未进行生态修复的矿山外,另一部分则自欺欺人,应付了事。
贵州省修文县阳光砂石厂罗汉坡砂石矿山部分区域覆土复绿等生态修复措施不到位,只是铺设绿色防尘网、悬挂塑料树叶进行虚假整改;济宁市矿山修复不到位问题在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被通报后,济宁市才突击回填土方,突击种植小树苗,效果差强人意;中国建材集团(漳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通过披“迷彩服”的方式遮掩矿山生态治理不力之实,应付检查。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的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演替形成的,我国多数矿区生态环境都极为脆弱,自然恢复的周期较长。因此,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意义深远,各地须高度重视,根据矿山所处的区域、位置以及生态适宜性来设定生态修复的目标。制图:李明会
2010年8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是第一份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绿色矿山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也是后来绿色矿山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绿色矿山的建设是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评选过程中,一些地方审核不严,放水严重。
江西省新余市已通过市自然资源局验收的绿色矿山碎石堆积、扬尘治理极其随意,但在绿色矿山验收考核中却得到满分;广西岑溪市有矿山连最基本的开采规范和生态环保要求都达不到,但考核评分却在80分以上;河南焦作山东济宁有矿山多次受到处罚但仍被列入绿色矿山名录。
绿色矿山的建设不仅是对矿山企业综合实力、社会责任心的考验,更是矿业发展实现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重要手段,从严从实守好绿色矿山创建底线,是地方政府、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共同责任。
一些地方在绿色矿山申报时弄虚作假,评选时放水,后续监管也没有到位。在原因分析上,案例首要归因仍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沿袭粗放发展惯性;其次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审核把关不严,失职失责,任由采矿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长期存在等。制图:李明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开发问题贯穿了开采、修复等全过程。
矿产资源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着力转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切实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措施贯穿于资源开发全过程,已成为摆在政府和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矿产资源开发问题,属于历史原因造成,这类问题需要尽快将欠下的生态环境旧账补上。而对于新开采的矿山,则要明确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再添新账。
各地只有树牢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根据矿产资源赋存特点和开发利用条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勘查开发合理布局,并推动监管机制落地,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才能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双赢。